索縣城遺址規模大,遺存面積廣,戰國晚期楚國、秦朝索縣縣邑,漢為索縣縣治與武陵郡治并存,并一度升格為荊州刺史治,至隋延續使用的850余年間為索縣(后改為漢壽縣)縣治,是目前湖南省發現保存最為完整、最大的郡縣城址,是研究戰國秦漢時期長江中下游區域和湘西北地區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文化和社會價值。
一、歷史價值
(1)里耶出土秦簡(簡號16-52)簡文:“……孱陵到索二百九十五里,索到臨沅六十里……”;實證“索”至少在秦代就已經存在。經考古發現,索縣城遺址及周邊墓地資料中可見戰國、秦、漢等三個時期的遺存,考古推測可能在戰國時期楚國即已設立“索”;且簡號16-52秦簡中,還記述了沅、澧水流域大量縣城名稱及其之間的位置關系。因此,索縣城遺址的發現,為研究秦漢時期沅水流域的開發和聚落演變,探討秦漢時期澧、沅水流域的歷史地理問題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2)根據《常德府志》中所載,索縣城是漢代武陵郡的治所,后又升格為荊州刺史治,對研究漢代的郡治和州治城市規劃布局和建設、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水平及人類社會制度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科學價值,更是常德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
二、 科學價值
(1)索縣城的發現,為建立地區性考古學文化、戰國秦漢時期城市體系的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常德地區古代城市建制體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證,且對與索縣城同時代的戰國秦漢時期城址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方形或近方形的城池有利于城內房屋、道路、排水設施等的規劃、布局、建設,且其外圍的方形城垣具有測量技術低、建造速度快、防御性能好的優勢。索縣城至今仍保留下來了較完整的護城河、夯土城垣等,且在城垣的拐角處考古調查發現有高出城垣地面3~5米的土臺,應當存在瞭望臺一類的軍事設施,防御嚴密,對研究我國古代城池建筑防御體系具有一定的軍事科學價值。
三、藝術價值
(1)方形城址是一種特殊的聚落形式,是史前聚落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戰國秦漢時期的城池基本為方形城址,從審美觀的角度來考慮,說明此時的人們已經有了“以方形為美,以方形為尊”的審美藝術意識,且方形城址有利于聚落的事先規劃,使整體布局更加規整有序。
(2)索縣漢代城址的相關遺址五坡嶺墓群的古墓葬中出土的滑石璧、滑石鋪首、硬陶罐等器型勻稱、制作精良,具有較高的美學藝術價值。
四、文化價值
(1)城東的崆嚨觀雖然已毀,基址猶存,隨著進一步的考古研究工作,揭示其建筑基址及其規劃布局,可窺視當時該區域及周邊的道觀文化。
(2)索縣漢代城址大小城修建成方形,小城規模小于大城,在城池內經考古鉆探發現有多處大型夯土臺基,以此來增加建筑物威儀,用以區別居住等級的禮制觀念的表達,體現了索縣城當時的社會等級分化和禮制文化。
(3)索縣漢代城址保存至今,是常德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文物景點之一,有利于增強本地區文化軟實力,提高老百姓文化自信,在地方文化建設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