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是洞庭湖地區目前可確認的唯一一處以肖家屋脊文化堆積為主體,相對單純的新石器時代末期至夏代早期遺址,且規模較大。遺址位于澧陽平原西部,近武陵山余脈處,包括墓地和環壕聚落兩部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于2016至2019四個年度連續對該遺址墓地進行發掘,基本完成對該墓地現存墓葬的完全發掘。2020年度,孫家崗遺址田野工作重心轉移至環壕范圍之內的居址生活區,年度考古工作最重要的一項成果便是在遺址南部揭示出一座肖家屋脊文化時期的大型連間式建筑遺跡。
該建筑遺跡編號F13,整體坐落于一座大型人工堆筑臺基之上。該臺基南距遺址南部東西向大型壕溝不足7米,臺基其它方向的邊界皆延伸至發掘區之外,所以其整體規模尚無法做出明確判斷。本年度發掘中,為完整保存F13相關遺跡,臺基大部分區域僅發掘至臺基現存表面,即F13開口面。僅在局部以探溝形式對臺基進行了解剖性發掘,發掘至生土。從解剖情況看,該臺基有4層堆積,其中第4層平面和第二層平面皆發現有柱洞和灰溝等與居址建筑相關遺跡,可知在該臺基及其上的建筑經過了多次廢棄與重建過程。F13開口于臺基1層面上,是該臺基現存最晚一期建筑遺跡。

圖一 F13在遺址中的位置

圖二 孫家崗遺址2020年度發掘南區俯瞰

圖三 解剖溝中所見臺基第4層面上開口的柱洞遺跡
F13由多條基槽和成排成列的柱洞圍構而成,整體呈長方形,內部包括略呈東西向一線排列的4間方形房間和其北部的廊道5部分。整體建筑面積153平方米,方向北偏東24度。
自西向東,4間房間現存遺跡室內大小分別為:F13-1,南北寬2.96、東西長4.07米,面積約12.05平方米;F13-2,南北寬2.91、東西長2.29米,面積約6.66平方米;F13-3,南北寬3.01、東西長3.9米,面積約11.74平方米;F13-4,南北寬3.76、東西長4.75米,面積約17.86平方米。北部廊道東西長14.1米,南北寬1.1-1.3米。F13-4北墻基槽與廊道外墻基槽錯位相接,使廊道直接與F14室內相連通。

圖四 F13結構布局
F13基槽寬度普遍在0.9-1.1米左右,從多個位置的局部解剖情況來看,殘深普遍超過1米,斜壁較陡,而底部不平整。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基槽內的填土,為較純凈的黃、灰、褐相斑雜堆積,且明顯經過人工精心夯筑,夯層厚度普遍在0.08-0.12米之間。廊道北側基槽柱洞計有121個,直徑普遍在0.25米左右。絕大部分柱洞位于基槽范圍之內,沿基槽走向單排或單列線性分布,但廊道北外墻卻有兩排柱洞沿基槽兩側分布,部分位于基槽兩側邊緣,打破基槽邊壁,部分直接分布于基槽之外,也有部分位于基槽之內。南墻和東墻基槽內的柱洞明顯呈4個一組的狀態分布。根據局部解剖情況可知,位于基槽之內的柱洞絕大部分殘深超過1.2米,向下打破基槽之下的原生土堆積,但也見有例外情況,如F13-4北墻基槽中最西部的柱洞,殘深不足0.5米,立于基槽內夯土堆積之中,而未及基槽底部的原生土。廊道北部兩排打破基槽邊壁及位于基槽之外的柱洞,其殘深在0.3米左右。

圖五 F13東北部解剖溝剖面

圖六 F13南墻解剖溝剖面
綜合推斷,F13是一座以夯土為墻體的帶廊道多間建筑。其修建過程首先是以較純凈的黃、灰及褐色黏土混雜墊平臺基表面,然后按建筑房間規劃在臺基表面開挖基槽,再之后是在基槽底部立柱,最后是從基槽底部開始以較純凈黏土向上夯筑夯土墻體。立柱的作用應該是為了加固夯土墻體,除最初在基槽底部立柱外,在夯筑墻體的過程中也會在墻體兩側或墻體內增加立柱,以支撐加固夯土墻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