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灣墓群位于湖南省寧鄉市壩塘鎮南芬塘村楊家灣組(圖一),為配合寧鄉至韶山高速公路的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0年5月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鄉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對楊家灣墓群紅線范圍內發現的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900平方米,共發現漢墓2座,北宋墓5座,宋元炭窯1座。

圖一 楊家灣墓群遠景
一、主要收獲
(一)東漢墓
1、M1
M1為帶斜坡墓道單室磚墓??傞L4.18米,寬0.6~0.88米。墓道長1.32米,寬0.55~0.70米,斜坡狀。墓室呈長方形,長2.82米,寬0.88米,殘高0.34~0.88米。磚筑墓壁,無封門墻、后壁墻和鋪地磚,墓壁為單磚側縫平鋪。M1填土呈黃褐色,土質松軟,填土內含有少量的碎磚。長方形墓磚,側面有幾何紋。該墓未被盜擾,隨葬品保存較好。共出土硬陶罐、鐵釜、鐵劍等14件器物(圖二)。

圖二 楊家灣M1出土器物照
2、M7
M7為長方形磚室墓,僅存局部,殘長3.28米,殘寬1.8米,殘深0.92米。墓壁單磚錯縫平鋪,墓底單磚錯縫平鋪。填土黃褐色,土質疏松,填土中出土較多青磚碎塊。隨葬品位于墓室中南部,出土銅錢、鐵劍等7件(套)(圖三)。

圖三 楊家灣M7發掘后
(二)北宋家族墓
1、M2
M2近南北向,為一宋代夫妻合葬磚室墓,墓室長約2.93米,墓室前端加上兩側的擋土墻寬約2.8米,單磚錯縫平鋪墓壁,封門墻為單磚錯縫平鋪。兩墓室共用一墓壁,墓壁中間留出一“小窗”,券頂,墓室后壁各砌筑一壁龕,券頂,墓底鋪磚一層,其中東墓室被盜擾,西墓室保存完整。西墓室前端底部有一開挖于生土上的排水溝。東墓室東壁和西墓室西壁外各有一道擋土墻,單磚錯縫平鋪。東墓室內長2.5米,帶后部壁龕內長2.66米,內寬0.76米,墓內填土中發現少量碎磚和青瓦殘片。墓室后壁壁龕長0.16米,寬0.40米,高0.49米,壁龕出土釉陶罐兩件。西墓室內長2.5米,帶后部壁龕內長2.66米,內寬0.90米,墓室內保留有蘑菇狀和方形棺釘20余枚,蘑菇狀棺釘上髹紅漆,多剝落,墓室后部有枕瓦。墓室后壁有壁龕,長0.16米,寬0.55米,高0.47米,出土釉陶罐兩件(圖四、圖五)。

圖四 楊家灣M2發掘后

圖五 楊家灣M2過仙洞
2、M3
M3近南北向,為宋代夫妻合葬磚室墓,墓室長約3.2米,寬約2.12米,單磚錯縫平鋪墓壁,封門墻分為三層,內外兩層為單磚錯縫平砌,中間為白石填充形成的墻體(圖六)。兩墓室共用一墓壁,墓壁多殘,無法看出是否有“小窗”,墓室后壁各砌筑一磚臺。墓室盜擾嚴重。東墓室內長2.9米,寬1米,墓內填土中發現少量碎磚和青瓦殘片。券頂僅存后壁部分,單層券,在后壁磚臺東西兩側各有一釉陶罐,在墓室后部有一銅錢。西墓室長3.2米,寬1.14米,后壁券頂多已不存,在后壁下磚臺兩側各有一釉陶罐,磚臺前有一長條形的石灰,可能起防潮的作用。石灰前有枕瓦,石灰與枕瓦之間發現數枚銅錢和棺釘(圖七)。

圖六 楊家灣M3封門墻解剖

圖七 楊家灣M3發掘后
墓底雙層鋪磚,底層磚中間留出數條排水暗溝,并與封門墻外的排水明溝相連,封門墻外的排水溝內填以廢棄不用的煉鐵礦渣,實現了變廢為寶(圖八、圖九、圖十)。

圖八 排水明溝與墓內暗溝

圖九 宋代夫妻合葬墓前的排水溝局部

圖十 排水溝內的鐵礦渣細部
3、M4
M4墓葬近南北向,為一帶墓道的土坑墓,全長4.54米,寬1.04米。由墓道和墓室組成。墓道位于墓室前端,斜坡狀,殘長約1.4米,寬1.04米。墓室長約3.14米,寬約1.04米,由三合土砌筑墓壁,異常堅固,墓壁厚0.10米,殘高0.20米。封門墻三重,內外兩重為磚砌,單磚錯縫平鋪,以三合土為黏合劑,中間填以厚約0.12米的白石灰。在后壁西南角有一石灰塊,應當是起到防潮的作用。后壁有一生土二層臺,其上放一釉陶罐(殘)。墓內出兩枚北宋銅錢和6枚棺釘(圖十一)。

圖十一 楊家灣M4全景
4、M5
M5為長方形土坑墓,長2.4米,寬0.80~0.86米,殘深0.48米。填土黃褐色,土質疏松。后壁有一生土壁龕,龕內放兩件釉陶罐,其中一件罐內有兩枚銅錢,墓內僅有3枚銅錢(圖十二)。

圖十二 楊家灣M5全景
5、DJ1
DJ1為瓦片堆積,分為東、西、南三部分,西側保存最為完整,東側和南側僅存局部,東西兩側呈坡狀,與墓向大體平行,從殘存的部分來看,應當是圍繞四座宋墓的不完全閉合堆積,其目的可能是界定家族墓墓域范圍(圖十三、圖十四)。

圖十三 瓦片堆積DJ1南段

圖十四 瓦片堆積DJ1與宋墓關系
(三)宋元炭窯Y1
Y1為半地穴式龍窯,東北西南向,由工作坑、火膛、窯床、煙囪構成。全長8.42米,寬0.88~2.73米。工作坑平面呈不規則形,東西長2.83米,南北寬約1.70~1.90米。窯頂坍塌,殘存高度0.40~0.82米。窯身前部收縮呈簸箕狀,火門寬0.34米,后部寬度在0.72~1.64米之間。煙囪位于窯尾后壁外中央,近圓形,孔徑0.12~0.14米,下部與窯尾底部相連通。窯室內壁和窯底均以黃泥抹砌,窯底近平,窯壁略有弧度向內收斂(圖十五)。

圖十五 楊家灣炭窯Y1全景
窯內堆積可分為三層,第①層褐色土,厚0~0.66米,土質致密堅硬,含有大量紅燒土窯壁,幾片青瓦片,較多的炭屑和植物根莖,前部呈黃褐色,后部呈紅褐色。第②層為窯爐倒塌堆積,土色紅褐色,厚0.10~0.42米,夾雜大量不規則塊狀紅燒土,有較多的炭屑。③層為炭屑和木炭層,厚約0~0.10米,分布于整個窯床內,局部能看出相對完整的木炭。三層下為窯底燒結層,青色,燒結堅硬,厚度約0.05~0.15米。窯前工作面內堆積不分層,坑深約0.10~0.36米,坑內填土為夾雜較多炭屑的紅褐色土,土質堅硬(圖十六)。

圖十六 楊家灣炭窯Y1窯內堆積剖面
Y1①層出土幾片青瓦片,時代特征不明顯。不過Y1①層還出土一件元代早期青白瓷澀圈碗,推測Y1的年代可能到了元代,具體年代還需要碳十四測年數據的驗證。在清理Y1①層的時候發現了幾塊較為特殊的窯頂倒塌燒土塊,燒結堅硬,一面有半圓形凹槽,可能是砌窯頂時用于支撐的痕跡。因窯爐內外并沒有陶瓷堆積,可以排除陶瓷窯爐的可能,從當地村民那里得知,早年燒炭的窯爐長度和形制都與此相似,結合人類學調查,推斷此窯爐為炭窯。
二、學術意義
1、楊家灣4座北宋墓葬,既有夫妻合葬墓,也有單室墓,尤其是M2發現了“過仙橋(或過仙洞)”。在M3、M4都發現了以石灰封門和墓主頭部放石灰塊防潮的現象,M4以石灰、糯米漿、粘土混合的三合土粘合劑異常堅固。4座北宋墓葬周圍發現的瓦片堆積應當是界定墓域的建筑遺跡,從而表明這是一處小型家族墓園,為了解湖南宋代墓葬的防盜和防潮措施及家族墓埋葬習俗提供了新的材料。
2、楊家灣半地穴平底龍窯是繼2017年衡東大浦機場考古項目之后的又一例類似龍窯,所不同的是楊家灣Y1側壁沒有出灰孔,從年代序列上看,衡東大浦發現的8座平底龍窯,年代從南朝末一直延續到北宋時期,如果楊家灣Y1的年代為元代的話,這又進一步完善了隋唐至宋元時期湖南白炭窯的發展演變。
|